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症状多样,主要包括发热、疼痛、皮疹、出血以及其他一些全身症状。
1、发热:登革热最显著的症状之一是突发高热,体温通常可达39℃或以上,并可持续2-7天。在病程中,体温可能会经历波动,出现双峰热现象,即体温下降后再度升高。这种高热常伴有畏寒、寒战以及全身酸痛等症状。
2、疼痛: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,可能伴随眼眶后痛、前额痛或全头痛,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。此外,登革热还会导致全身骨肌和关节痛,特别是腕关节、踝关节和膝关节,疼痛程度通常较重,这种疼痛有时被称为断骨热。
3、皮疹:在发热后的3-6天,约一半的患者会出现皮疹。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,也可见猩红热样皮疹、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等。皮疹通常分布于四肢、躯干、头面部或臀部,多有痒感,一般持续3-5天后自行消退,通常不会脱屑。
4、出血: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,如牙龈出血、鼻出血、皮肤瘀点或瘀斑等。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大出血、腹腔积液、胸腔积液等严重出血症状,这是由病毒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所致。
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,以及乏力、虚弱、嗜睡等全身症状。严重的登革热患者可能出现休克、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。如果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出现上述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活动轨迹和接触史,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。同时,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做好防蚊灭蚊措施,避免被蚊子叮咬。